您当前的位置: > 热点资讯 >

从Web 1到Web 3,谈自由选择的可能

发布时间:2024-08-20 10:05

要理解何谓Web 3.0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Web 1,又什么是web 2。其实,关于Web 1,2,3并没有一个标准定义,有人会以年代来划分,但我认为网络的使用模式才是区分的关键。

Web 1.0 : 那个只能阅读网页的时代。

Web 1.0的时代里,一般用户只能单方面的查看网页上的资料,很难在网站上写下自己的评论、或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想让自己的观点能在网络上被他人找到,那么就得学会自己创建一个网页,再通过各种方式营销出去。那在网速缓慢、上网工具不成熟的年代,麻烦且不现实。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在Web 1.0的时代里,网页只具有浏览的功能(Read only)。

Web 2.0: 言论自由的一次普及化运动,但用户受制于平台的时代。

而Web 2.0与1.0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户不再只能单方面的浏览讯息,还可以轻易的在网站上写入讯息(Write)。有赖于更快的网速、更普及的移动设备(手机)、还有更友善的网站设计,广泛用户不用编程也能在网络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与他人互动,无论是以图文还是影音的形式。Web 2.0可以说是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言论自由的一次普及化运动。

Web 2.0时代下,平台的网络效应带来言论审查与隐私保障问题

但随着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的形成,互联网巨头(如Facebook/Twitter等)崛起,让web 2.0的网络使用模式,出现了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用户在网络上的全部足迹,包含发表过的文章、留过的评论、甚至个人的GPS纪录,都会被存放在由平台所控制的中心化伺服器(Server)中。而这就引发了两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言论审查与隐私保障。

言论审查的问题在于,当内容的实际控制权都掌握在平台身上时,平台管理者就能按自身利益,恣意的移除或是修改他认为不应出现的评论或观点,甚至直接把帐号封锁或删除。就像Twitter至今仍持续封锁川普的帐号一样,即便在号称具有言论自由的网络空间里,这些平台的管理者仍有极大的权力。当然这背后还有关于言论自由边界的博弈,完全不受控制的自由很可能会产生假新闻、网络暴力的种种问题,因此如何审查始终是个争议。

另外关于隐私,主要的问题在于没人能真正限制中心化平台如何使用我们的个人资料。这些巨头作为营利机构,免费设计好用的产品,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把数据变现。即便今天,许多政府机构都开始出台各种隐私监管法案,让用户在注册帐号时要同意一堆条款,但现实是这些更像是安慰选民的表面功夫。事实上,鲜少有人会真的去看隐私条款、或是在点开每个网站时都手动设定Cookies,更遑论这些网站是否真如他们宣称那样,严格执行隐私政策。

Web 2.0的大哉问: 平台应如何合理使用用户资料?

因此,言论审查与隐私保障,这两个就是Web 2.0时代下,随之而来的挑战。更进一步思考,这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底层问题— 平台运营方应如何合理的使用用户资料。在当前,这很大程度仍依赖于平台自律。

如果用政治体系来比喻,那么Web 2.0类似于一个君主立宪的阶段,个人意见在允许的范围内会尽可能的受保障,但君主作为一个中心化的权利机器,仍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特权)修改或移除你的观点。

Web 3.0: 网络民主化时代,没人可以否定你的存在,除非全世界都离线。

Web 3.0就是希望提出一个新的网络使用模式,更像是一套民主共和的治理方法。在Web 3.0的网络平台上,有人负责治理、有人负责监督,希望能最大程度的保障用户隐私还有言论自由。而这首先要改变的就是Web 2.0时代里中心化的数据储存方式。

为了实现数据的去中心化,就需要区块链这个底层技术的支持。

所谓区块链其实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由所有的网络参与者根据预先写好的代码与算法,在这个数据库上维护更新。这个数据库不但开放,也不属于任何个人或机构。此外,任何讯息的写入都需要经过区块链网络上所有的参与者纪录/备份,也就是说不会再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权力机器,能仅凭一己之力就删除或是更改你发布的言论。讯息一旦写入,就将原封不动的储存在这个大型数据库中,而且信息所有权只属于你(或精确来说,是你用来登入的帐号)。

而单凭数据库的去中心化,还不够解决Web 2.0的言论审查问题。

一个完全自由的领域很可能非常原始、野蛮,甚至暴力,这就带出了治理的问题。和民主社会一样,去中心化的平台需要一套治理规章、一个非以营利为目的的治理机构、还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组织、还有治理代币(Governance token)因运而生。DAO作为平台的项目方,会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工作,可以类比于民主政府,这个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存在的目的是通过生态建设,增进用户福祉。治理代币则类似于投票权的概念,拥有这个代币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平台的发展方向,包括处罚不当言论的发布者。至此,web 2.0的言论审核问题有了大致的解决方案。

至于Web 3.0的隐私保护,则是个更为棘手的议题,把用户的数据从中心化的平台手上剥离只是第一步,要如何保障数据的使用,同时兼顾安全、避免滥用则是另个挑战。完全的匿名的使用平台,很可能会产生像Tornado cash这种隐私工具带来的洗钱问题,完全的KYC,等同要用户与真实世界的身份完全绑定,则又失去了虚拟世界存在的意义。当前,在web 3隐私这条赛道上,仍有很多有意思的方案在开发,后续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总结来说,Web 3.0是一个网络民主化的时代,平台与数据的所有权不再属于互联网巨头,而是实现一种数据上的,主权在民。

Web 3.0很可能没那么遥远,PTT就是个具web 3精神的社交论坛

其实Web 3.0的可能没有那么遥远,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初步的实验,那就是由社群组成的论坛,PTT。那是一个由乡民自主运营的非营利平台,以没有价值基础的P币作为激励手段,可以鼓励贴文、缴纳罚款,甚至以此吸引流量。同时,他有通过选举产生的版主,也有公开的选举规则与罢免模式。当然,当时并没有去中心化的数据设计,但网站的运作模式其实已具备Web 3.0的部分精神。(说不定马斯克的twitter改造计画可以以此做为案例研究)

但社群自发运作的组织需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才能永续发展

像PTT这种由社群自发运作的组织,在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下,要如何永续发展,其实是个很大的挑战。而这可能也是很多BBS出现,但至今只有PTT活下来的一大原因。其余的要不转为中心化的互联网公司,以营利为前提经营,要不在创办人的热情消退过后,从网络世界上消失匿迹。

那么Web 3该如何破圈? 激励模式是关键

Web 2.0的时代里,Google/Facebook投入大量资源,打造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各种产品,比如Google有Google map,Gmail,Facebook甚至想发卫星帮助非洲国家连上网络(然后注册Facebook帐号),这些互联网巨头热衷于打造网络世界里的基础应用,其实为的还是争取更多的流量,然后再把流量产生的数据卖给广告商变现发大财。而到了Web 3.0的时代,什么样的产品能激励用户使用?又能以哪一种模式变现?我觉得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也是最终web 3.0要真的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个后续有机会再谈。

最后,谈谈Web 3.0时代下可能的网络世界

Web 3.0时代里,Web 2.0的网络使用模式并不会消失,只是用户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web 3.0的到来,并不意味着web 2.0的互联网巨头必然会消失。我自己就觉得meta实在没必要如此躁进的拥抱web 3。就像到了web 2.0时代,仍然会有人使用web 1.0时代的上网模式,单方面的读取/检索商家建立的网站,有没有可以双向互动的平台并非活下来的关键。同理,到了web 3.0时代,web2.0的平台很可能会继续存在,而大家也会在上面发表意见、激荡想法。

去除中间商后,注意力的价值将重新分配

如同当前论坛的运营模式,web 3.0的平台将把注意力的价值重分配给流量生产者与流量消费者。创造流量的人能获得奖励,消费流量(需要购买他人注意力)的人,为了自己需要的注意力付费。比如,发文者可以因为他人的浏览、分享、订阅而获得一定的代币奖励,广告投放者(流量消费者)能直接通过平台写好的智能合约,支付代币以投放广告。

Web 3真的会来吗?

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产品经理,其实我并不担心web 3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或是什么时候会取代web 2。我认为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Web 3提供用户一种选择的可能。在未来,很有可能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网络使用模式会同时存在,就像有人更在意效率、有人更重视隐私,那都没有问题,也没有对错,关键是至少我们拥有选择的可能。对我来说,那是从事web 3基础建设很大的价值来源。